跳转到主要内容
Type
Decision
Status
Active

Share meeting

关键词
Reporting, Ozone, Emissions, Economic assessments
全文

极为赞赏地注意到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环境影响评估小组、科学评估小组以及技术和经济评估小组的成员及其世界各地的同事在编写各评估小组2022年评估报告中的出色和非常有益的工作,特别是努力将海量相关信息压缩成简明易懂的形式,更便于决策者使用,

  1. 请环境影响评估小组、科学评估小组以及技术和经济评估小组编写四年期评估报告,并至迟于2026年12月31日提交秘书处,供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不限成员名额工作组和202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会议审议,并及时为缔约方会议最后完成一份综合报告,指出各评估小组在编制各自报告的过程中应继续交流信息,以避免重复、确保一致性,并向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提供全面的信息;
  2. 请各评估小组根据第IV/13号决定,提请缔约方注意其认为值得注意的任何重大事态发展;
  3. 鼓励各评估小组让来自按《蒙特利尔议定书》第5条第1款行事的缔约方的相关科学家密切参与编写报告,以期尽最大努力促进性别和区域平衡;
  4. 请环境影响评估小组在编写其2026年评估报告时,特别关注最新的科学信息(包括来自太阳辐射修正设想情况以及前瞻性预测和设想方案的信息),并评估臭氧层和紫外线辐射的变化及其与气候系统的相互作用对以下方面的影响:

(a) 人类健康;

(b) 生物圈、生物多样性及动植物区系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包括生物地球化学进程和全球循环;

(c) 生态系统服务、农业和材料(包括建筑、运输、光伏用途和微塑料材料);

5. 又请环境影响评估小组在编写其2026年评估报告时,评估受控物质及其替代品的分解产物在地下水和地表水及其他相关集汇中的影响和积累,特别是在环境中具有高度持久性的任何物质,如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包括三氟乙酸);

6. 科学评估小组2026年报告应包括:

(a) 评估臭氧层状况及其未来演变;

(b) 评价全球和极地平流层臭氧,包括南极臭氧洞及北极冬季和春季臭氧层消耗情况、这些现象的预计变化;

(c) 从得以避免的二氧化碳当量排放总量和得以避免的温度上升方面,对《蒙特利尔议定书》过去和预计对减缓气候变化所作贡献进行最新评估;

(d) 评价与《蒙特利尔议定书》有关的痕量气体(特别是受控物质和对臭氧层具有重要意义的其他物质)在大气中自上而下的测得排放量、丰度和归宿趋势,其中应对此类排放的自上而下估计量和现有的自下而上估计量作对比,以期与技术和经济评估小组合作,查明目前未知的排放源,并解释从已报告信息中推导得出的排放量与观测到的大气浓度之间的差异;

(e) 评价与这些物质的报告生产和消费情况的一致性,以及可能对臭氧层状况产生的影响,包括其与气候系统的相互作用;

(f) 评估平流层臭氧变化与气候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审议相关政策设想方案;

(g) 关于旨在进一步促进臭氧层保护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设想方案的信息,并酌情介绍其在对臭氧气柱总量和平流层有效氯当量的影响、促进臭氧层恢复和避免二氧化碳当量排放方面的相关惠益;

(h) 尽早查明和量化可能引起臭氧层方面关切并与《蒙特利尔议定书》的执行和《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的目标相关的任何物质,包括其他卤化气体(特别是全球升温潜能值高的卤化气体)、高度持久性受控物质及其替代品的分解产物(如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包括三氟乙酸、一氧化二氮和寿命极短物质(如二氯甲烷))及其主要排放源;

(i) 评估与太阳辐射修正有关的信息和研究,特别是平流层气溶胶注入及其对臭氧层的潜在影响,以及关于超音速飞机、火箭、卫星、野火和火山爆发对平流层臭氧层的潜在影响的相关信息;

(j) 查明和量化与《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各项目标相关的任何其他问题;

7. 技术和经济评估小组2026年报告应包括对以下议题的评估和评价:

(a) 生产和消费部门在向替代品过渡的过程中取得的技术进步(同时考虑到替代品的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以及向尽量减少或消除所有部门中受控物质使用的做法过渡方面的技术进步;

(b) 不再需要使用受控物质的加工剂和原料用途,并寻找可替代这些用途的替代途径和技术,同时考虑到成本及其他环境和经济因素;

(c) 评估原料和生产工艺及其他制造工艺中受控物质排放的信息,并寻找最大限度减少此类排放的最佳做法和技术;

(d) 受控物质的储存和库存状况(包括回收、再循环和再利用率)、受控物质的替代品和其他对臭氧层具有重要意义的物质(包括用作原料的物质和作为副产品产生的物质)的储存和库存状况,以及可用于管理这些物质以避免向大气排放的备选方案;

(e) 蒙特利尔议定书所有缔约方在履行议定书义务和维持已经实现的淘汰方面面临的挑战,包括与防止原料用途和副产品排放有关的挑战,以及应对这些挑战的技术和经济上可行的备选方案;

(f) 逐步淘汰受控臭氧消耗物质和逐步减少氢氟碳化物及相关能效、最低能效标准和冷链管理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g) 在开发氢氟碳化物替代品方面取得的技术进步,同时特别考虑到能源效率、安全性和在高环境温度国家使用的适宜性;

(h) 关于之前未用过含氢氯氟烃的用途以及之前用过且目前仍在使用含氢氯氟烃的用途(例如电子制造业)的信息;

(i) 评估氢氟烯烃生产是否导致氢氟碳化物的散逸性排放;

(j) 与受控物质及其替代品和分解产物(特别是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的管理有关的政策和条例的演变对《蒙特利尔议定书》的执行和相关部门中替代品选择的潜在影响;

(k) 关于制冷剂管理的信息,特别关注泄漏预防和报废管理。